Daniel Lee

MANIMALS

超越人性與獸性之邊界 / 藝術家 by 陳明惠

李小鏡藝術作品之混雜與變形特質

 「混種」做為一種文化研究的議題,在霍米.巴巴(HomiBhabha)1994年的《文化的位置》一書中已經被深入討論,而「混種」除了在文化研究上已是廣為被討論之課題,其在視覺藝術領域裡,更是近幾年來國際藝
壇上,被許多藝術家、策展人與藝評人視為一種藝術創作之概念。這種現象,尤其可以在許多旅居異鄉之藝術家的作品中探出端倪。而這種將許多不同的視覺甚至文化符號,加以混合、變形、再現於視覺藝術語彙,在旅居紐約的華人藝術家——李小鏡自1990年代以來創作的一系列作品中可被明顯觀察。

 奧地利國際電子藝術節的總監格弗瑞德.史多克(GerfriedStocker),將2005年的電子藝術節取名為「混種——活在相互矛盾中」,並指出:「混種」檢驗數位科技將世界上不同文化相互重疊,且交相混淆其國家的、物質的、科技的,與心理界線之一種趨勢。同時,此藝術節以李小鏡1999至2003年的作品〈源〉做為活動文宣之圖片,不僅讓李小鏡再次登上國際藝壇之焦點,更暗示「混種」是李小鏡作品之重要議題。其作品不僅呈現「混種」之概念,「變形」亦是其創作理念所關注的焦點之一。

●古今中西文化的交雜性

 李小鏡出生於重慶,成長於台灣,其自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後,赴美攻讀藝術創作碩士學位,目前定居於紐約。李小鏡首次獲得國際藝壇的注目,乃因其1993年在紐約哈里斯畫廊展出的「十二生肖」系列一作。透過麥
金塔電腦、電腦繪圖科技與李小鏡精湛的攝影技術,藝術家結合寫實的人像攝影圖象,再以電腦科技對圖象做扭曲與變形,再配以中國文化中十二生肖之概念,因而創造出「十二生肖」一系列具強烈視覺爆發力,並同時優雅且具劇場性之影像作品。「混種」的概念在此作品中是顯易可見的:李小鏡將不同人物之肖像,再混合十二生肖中不同動物之特徵,藉此藝術家企圖呈現人之不同性情與氣質。除了圖象本身之混種概念,此作品同時透露一種古今中西文化交雜性——中國古老文化與西方電腦科技之混雜,而此更透露出旅居異鄉的藝術家,對於自己文化根源之懷舊感。

 1999年,李小鏡創作一件名為〈源〉之五分鐘動畫作品,配與一組共十一件數位輸出影像,此作同年在里斯本「數位99國際藝術博覽會」展出,之後2002年展出於倫敦的科學博物館,更於2004年展出於德國與美國。李小鏡在創作自述中指出,〈源〉一作之動機來自於千禧年帶給藝術家一種萬物重新啟動之感,藝術家企圖呈現人類乃是由猿猴所演化而成,其同時認為所有哺乳類動物、蜥蜴與魚類,皆與人類之演化起源相關。李小鏡以藝術家的手法,呈現達爾文進化論之觀點,同時再次以其「混種」與「變形」之藝術技術,將生物學、科技與藝術結合。

●人與動物的混種形象

 不同於東方文化與西方生物學之啟發,李小鏡2001年的作品〈夜生活〉呈現他在紐約大都會繁華且充滿慾望的夜生活之觀察。不同於以往的作品,〈夜生活〉以寬度152公分,長度549公分之巨幅彩色數位輸出呈現。針
對此作品,李小鏡自述:「夜晚時常啟動一種捕食者與被掠食者所覬覦之野性都會生活,〈夜生活〉描繪當代都會環境裡,人們深沉裡的動物野性。」作品呈現共十三位穿著性感之都會年輕女人,無論是叼著香菸或正在補妝,她們的神情彷若狐狸或是蛇類,眼神犀利地觀看著觀眾,或是慵懶地倚偎在她們男伴懷中,皆充滿強烈的性暗示。穿插在這些似乎在尋找性伴侶之女人,是數位充滿慾望且伺機而動之男人。〈夜生活〉可說是李小鏡跳脫其早期作品裡文化之象徵性,且純以其旅居紐約之生活與觀察為創作靈感,相較於「十二生肖」系列,〈夜生活〉作品的張力更大,且更深刻地貼近人內心之慾望與獸性。〈夜生活〉的創作手法延續藝術家以往慣用的技術:將人物與西式酒吧攝影圖象變形,再混合李小鏡精心挑選之動物特徵,以呈現人性與獸性之混雜與不可分割性。

 2006年李小鏡因著上海雙年展之參展,特地將〈夜生活〉之場景由紐約轉到上海,且以更大尺幅呈現東方版之都會夜生活,作品名為〈夜生活/新天地〉。〈夜生活/新天地〉裡的人物與〈夜生活〉相似,但以東方服飾妝扮呈現另一種慾望城市,此作品之人物皆自上海街頭挑選,且以上海街頭咖啡廳做為背景。此兩件作品彷若是大壁畫般,大尺幅地向左右延伸展覽牆面,圖象散發出一種介於真實與夢境般之場景,同時呈現一種優雅與纖細之劇場氛圍。

 除了「十二生肖」系列,李小鏡1994年與2002年「審判」之作品亦以中國文化做為創作之靈媒,且同樣將人物肖像與動物特徵混雜起來,以「混種」的概念與方式,傳達不同人之性情與特質,作品亦再次呈現人與動物
基因交雜後,可能產生之外貌形像。關於「審判」系列,李小鏡認為:「除了人之外,中國佛教輪迴裡共存有一百零八種不同之生物,在這輪迴裡的每個生物,死後必須接受神話法庭之審判,以被決定是否來生會繼續轉為人,或是生為動物。這個法庭裡的陪審員,不僅是見證人,更是我們自己。」「審判」系列裡的陪審員,乃是藝術家依照不同模特兒之氣質,再結合不同動物之特徵呈現,包含:豬王、龍王、狐狸精、雷神、蛇精與貓精等。

李小鏡1996年「108眾生相」之概念與「審判」相近,靈感來自對於蘇州寒山寺的印象,且與佛教信仰中六道輪迴相關:天、人、阿修羅、畜生、惡鬼、地獄之俘虜,會不斷轉換循環,且會將前世之特質帶往現世。「108眾生相」系列以影像裝置的形式,展出一百零八種不同混種人物之肖像,肖像以圓形的形狀投影在展場牆面正中央。李小鏡在創作自述中指出,「108眾生相」系列乃是呈現他自己的寺廟,寺廟裡的一百零八個肖像彷若是一百零八個不同的窗戶,提醒著我們自己的過去與未來的方向。

●擬人畫的混種形象呈現

 李小鏡的作品藉著當代攝影與電腦技術,將過去中國文化傳說、佛教信仰、現代東方與西方人物之面貌,及不同獸類之形象特徵,一起混雜融會且形成其作品之獨特藝術語彙。這種「混種」的藝術手法,不僅是形式上
的,更是思維上、技術上與文化上的異質交融,而這或許是一個旅居西方的東方藝術家,得以突顯自己藝術獨特性且能在國際藝壇發聲成功之方式。
 
然而,李小鏡2004年的「成果」系列不同於其過去作品之風格。李小鏡拍攝許多動物的照片,再以這些動物之圖象做為作品之主角且人格化,包含:跳舞的豬、拉提琴的狐狸、沉思的羊、走路的狗。作品以如同超現實繪畫般之構圖,呈現一種如夢境般之詭異甚至幽默感。不同於其以往作品中帶有強烈的文化符號,李小鏡透過「成果」系列來傳達其對於當代醫療科學之審思。他曾說:「科學讓我們能夠延長自己的生命,但卻無法滿足人類無止境的慾望。以健康的器官來替代已經生病或老化的器官,將會成為人類長壽的關鍵。幹細胞以及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,將有可能讓動物成為人類替代器官的提供者。」因此對於李小鏡而言,動物有可能在未來取代人類之部分身體,而這不僅呼應其作品中一貫之混種生物特質,且其作品之議題已經跳脫過去中國文化之影響。

 「成果」系列可說是李小鏡作品的一大轉變,這些以動物為主角且帶有人類行為模式之混種體,相較於藝術家早期作品中的文化符號,是較輕鬆、詼諧且帶有一絲絲詩意的。這種詭異且較幽默的作品特質,亦可以從李
小鏡2008年在台北當代藝術館,「XFUNS GALA 08放肆大祭」展覽所展出中的〈夢十夜〉作品看出。〈夢十夜〉作品結合一些藝術家過去作品中的圖象,再加以新的混種想像體,以一大幅度之弧形壁面數位輸出呈現,此作品透露出一種「輕」的解放,圖象本身已經脫離早期作品中的文化符號性,且以更開放之想像力,將不同生物體混種起來,以呈現藝術家之想像的夢境。

●結語

 「混種」與「變形」是李小鏡作品中的主要表現手法,而其所混、所變的圖象與其符號性,僅管主要針對人與獸,作品由較早期帶有文化特徵,到近期完全以個人想像力或社會現象觀察為主,回顧李小鏡過去廿年的作
品,已經具有明顯的階段風格特質。李小鏡作品中圖象性之混種特質是顯而易見的,而作品的混雜性包含,東方與西方、現代與過去之交雜,而近期作品裡的混種圖象,已經較偏向純藝術家個人之想像力,而更具當代藝術特質之純粹感,因此,李小鏡的下一件作品,是否會再次引用東方文化符號與象徵,便因此而特別令人期待。

李小鏡 十二生肖系列—豬 1993 76×60cm 李小鏡 十二生肖系列—虎 1993 76×60cm
李小鏡 源 2001 57×76cm×12 李小鏡 夜生活Ⅱ 2002 85×215cm

李小鏡 珍妮佛 2002 127×89cm

李小鏡 諾嘉與譚雅 2002 數位輸出 127×89cm

李小鏡 審判系列No.9蛇精 2002 數位輸出 127×89cm

李小鏡 審判系列No.1豬八戒 2002 數位輸出 127×89cm/右‧李小鏡 審判系列No.3金錢豹 2002 數位輸出 127×89cm